中國正在獲勝,美國怎麼辦? 文:悠然

前幾天讀了一篇《美國事務》(American Affairs Journal)雜誌的文章,標題是《中國正在獲勝,現在怎麼辦?》(China Is Winning. Now What?, https://americanaffairsjournal.org/2024/08/china-is-winning-now-what/)

《美國事務》 是屬保守派政治和文化評論季刊,成立於2009年,旨在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評論,涵蓋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雜誌的作者大多是學者、政策專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對美國社會和政治有着深刻的洞見,我留意到這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國教授在X的帖子,文章標題「聳人聽聞」,作者聞所未聞,然後我打開一看,嘩,文章長得有點嚇人,我原以為又是那種標題和內容不符甚至相反的「標題黨」,但細看下去,文章中很多觀點和我的簡直是不謀而合。

這篇文章作者是內森·西明頓(Nathan Simington),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委員,在此之前,他曾在美國商務部工作,並擔任一家國際電信設備公司的資深法律顧問,據維基的資料,他是音樂系畢業的,我看不到他有哪些工作與中國有關。

這篇文章最難得坦誠和詳盡,它總結了多年以來中美在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方面的得失,由於文章實在太長了,我簡單概括一下:

1、中國已經實現了不可能的目標:成為世界製造業和出口的中心,並重塑了世界。

七國集團與其他共產主義國家的經驗對中國完全沒有指導意義,20年前的專家沒有人能預料到中國會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爲主要製造國,也沒有預料到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會將以前生活在貧困條件下的數億公民城市化。

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實事求是,西明頓已經發現,無論是美國的成功經驗,還是蘇聯的失敗教訓,都無法套用在中國身上,無法解釋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2、世界上每個國家-包括美國都看到其供應鏈中出現了無數的中國依賴國,這對G7說是一場災難。G7 國家的製造能力被侵蝕,熟練工人和支線行業也流失。而G20 國家已經淪爲「貪婪的」中國的卡車農場和採礦營地,損害了它們自己的工業化前景並鞏固了它們作爲經濟「殖民地」的地位。

這段就是露出了作者挑撥離間的惡毒,暗指中國的發展不僅發達國家(G7)受損,次發達國家(G20)也沒有好處。不過作者有一點可取,他不是想盡辦法詆毀中國發展,而是明確指出中國工業化的巨大進步將大大擠壓原有工業國的生存空間,以美歐日韓體現得最爲明顯,韓國的造船業、半導體,日本德國的汽車業等都是典型例子。最近德國大衆甚至歷史上首次打算關閉本國的工廠,這不僅僅是因爲烏克蘭戰爭導致德國本土能源價格飆升,更是因爲中國電動車的崛起。

3、中國主導新興工業在軍事方面的影響,在中國的製造能力超過了 G7 國家,並且在美國國防工業基礎下降的情況下,中國軍事能力大幅提高。如果這趨勢持續下去,結果是不可避免的:資本將逃離其他發達國家,投向中國。

作者沒有明寫的是,這是對美國的軍事風險,對國際經濟體系的金融和貿易風險,也是對發達國家數億工人的生存風險,他們將發現自己從事的零工和服務工作生產力不足,無法支持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

4、中國和美國在平衡金融業和工業發方面發展出兩套截然不同的道路。

美國講求資本效率,華爾街心目中的理想公司是一家沒有資產且利潤可無限擴展的公司。在華爾街眼中,資本的最有效利用是將其投入金融資產或軟件公司的估值。

中國目標是硬資產和製造能力,不僅那是直接的經濟回報,還因爲它們帶來了許多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和協同效應:高技能的工業勞動力、更快的原型製作週期和掌握供應鏈。中國的工業化不僅僅是其銀行貸款賬簿盈利能力的產物。這是一個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選擇。

這個我寫了無數文章,指美國的金融化結果是去工業化,並把每個美國人都推向服務業——不是因爲它比製造業舒服,而是因美國已沒有其他行業可以提供。

5、中國電動車產業已經獲得了成功,正成爲世界汽車工業的主導者,彎道超車策略功不可沒。美國汽車工業正面臨災難性後果,即使有關稅保護,如果沒有強力產業政策支持和觀念(意思是仍然追求金融所帶來的極致利潤)轉變,覆滅在所難免。

過去十年,我看到不少著名國內專家都嘲笑、反對中國的「彎道超車」,想不到在美國智庫的文章中,卻看到稱讚這個策略的先見之明,造就了今天中國電動車產業。

6、中國正在史無前例地在科技上押注,「如果要超越美國人,必須做一件事:在科學和技術上超過他們。」所有受中國政策支持的技術都是物理技術,而不是軟件。中國領導人談論人工智能、材料科學、遺傳學、神經科學、量子計算、綠色能源和航空航天工程等先進技術時,他們也意味着物理技術。

這個觀點真的很少看到美國人提出來。中國對先進技術的關注,更重視如何應用到工業領域,而非服務業。比如中國在2023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是美國的七倍;中國政府對人工智能更關注應用在具體的工業產業中,而非律師、會計或者娛樂業。

文章還舉了一個例子,2020年-2022年,中國對日「軟件」行業進行了打壓,導致萬億美元的市值損失,遭到國內很多專家、學者的批評。(這應指當年螞蟻金服暫停上市等一系列事件。)

最後,文章表達了深刻的擔憂:冷戰時,美國不需要從「華約」國家進口任何商品,現在,美國卻離不開中國的無人機及各種工業產品。美國想要繼續主導全球,就要建一個貿易-工業模式的新秩序,以免美國的朋友和盟友因爲我們未能提供替代方案而被迫投入中國的懷抱。

中國用實實在在的政策,拼紮紮實實的內功,憑工業能力、以貿易作爲槓桿,以一己之力建立全球新秩序,今天美國如夢初醒,但如何解決?

文章的解決辦法還是老一套:出政策使產業回流。這個方法不令人意外,但是能做到嗎?華爾街願不願意把回報率放到相對極低甚至虧損的工業?

美國不乏清醒人,但叫得醒整個統治階級嗎?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